【《穷人》名师教学实录】在语文课堂中,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往往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与人文情怀。《穷人》作为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文本。本文记录了一位资深语文教师在教授《穷人》一课时的教学实录,旨在展现如何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人物内心世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导入环节:情境营造,激发兴趣
教师以一幅描绘贫民生活的老照片作为导入,提问:“你们看到这张图片,有什么感想?”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生活很艰苦”,有的说“他们很可怜”。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正是这样一群‘穷人’的故事。”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托尔斯泰及其创作背景,强调他关注底层人民命运的写作风格。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建立对文本的基本认知,也为后续的深入阅读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梳理结构
在初读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找出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二是概括故事的大致内容。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掌握了文章的基本信息。
随后,教师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一位学生提到:“桑娜和渔夫虽然贫穷,但他们的行为让人感动。”另一位学生则指出:“小说中没有直接写到穷人的痛苦,而是通过细节来表现。”
教师适时总结:“这就是托尔斯泰的高明之处——他不直接控诉社会,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沉重与人性的光辉。”
三、精读分析:聚焦细节,深入文本
在精读环节,教师选取几个关键段落进行重点讲解。例如,描写桑娜抱回西蒙孩子时的心理活动,以及她与丈夫之间的对话。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情感?”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是一种内心的挣扎,也是对弱者的同情。”
教师进一步拓展:“这种‘非这样做不可’的冲动,体现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人们依然会为他人着想。”
此外,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风格,如简洁而富有力量的叙述方式,以及人物对话的真实感,让学生体会到托尔斯泰语言的魅力。
四、情感升华:联系现实,引发思考
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做?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穷’?”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
有学生认为:“穷不是物质上的匮乏,而是心灵的冷漠。”也有学生表示:“真正的穷是缺乏关爱和同情心。”
教师总结道:“《穷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更是一次关于人性的探讨。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多一份理解和善意。”
五、课后延伸: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为了巩固课堂所学,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托尔斯泰的其他作品,如《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并建议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观察身边是否有“穷人”的身影,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帮助他人。
结语:
这节《穷人》的教学实录,不仅展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也体现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温度与深度。通过层层递进的设计,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的共鸣与思想的启迪。正如托尔斯泰所说:“艺术的目的是传达人类共同的情感。”而这,也正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