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全文】一、原文
《论语·先进》篇中记载了子贡向孔子请教“师与商也孰贤”的一段对话。其中,“师”指的是颛孙师(即子张),“商”指的是卜商(即子夏)。子贡问孔子,这两位弟子谁更贤德。
孔子回答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意思是子张做事过于激进,而子夏则显得不够积极。接着,孔子进一步指出:“过犹不及。”这句话是孔子对“中庸之道”的深刻阐述,强调做事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也不能不足。
孔子还提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这是对颜回的称赞,说明颜回能够长期保持仁德之心,而其他人只能偶尔做到。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孔子对“贤”的标准不仅仅是才智或能力,更在于是否能够持之以恒地践行仁德。
二、关键信息表格:
| 人物 | 姓名 | 字 | 所属门人 | 孔子评价 | 性格特点 | 对比结果 |
| 子张 | 颛孙师 | 师 | 子张氏 | 过 | 激进、偏激 | 不如“中道” |
| 子夏 | 卜商 | 商 | 子夏氏 | 不及 | 稳重、保守 | 亦非最佳 |
| 颜回 | 回 | 子渊 | 颜氏 | 贤 | 心志坚定,仁德持久 | 最为贤者 |
三、解读与思考:
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对“贤”的理解,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才能或表现上,而是更注重内在修养与行为的适度。他提出“过犹不及”,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阐释。
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理念依然具有深远意义。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工作学习,过度与不足同样可能带来问题。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同时,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赞扬也表明,真正的贤者不仅有才,更要有德,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践行仁义之道。
四、结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不仅是对弟子之间比较的探讨,更是对“贤”的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孔子的回答体现了他对中庸之道的推崇,以及对人格修养的重视。这种思想至今仍值得我们深思与实践。
以上就是【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全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