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匍匐的古代释义】在古代汉语中,“匍匐”一词常用于描述一种身体贴近地面、缓慢移动的姿态,多用于形容动物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动方式。其含义不仅限于字面意义上的“爬行”,还常常带有象征意义,如臣服、谦卑、困顿等。以下是对“匍匐”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释义进行总结,并结合不同典籍和语境进行归纳。
一、
“匍匐”在古代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字面意义:指人或动物以四肢贴地、缓慢移动的方式前进,常见于描写战败、受困或低贱者的姿态。
2. 比喻意义:常用来形容臣子对君主的恭敬、顺从,或表示屈辱、卑微的状态。
3. 文学意象:在诗词、散文中,常借“匍匐”表达一种无奈、悲凉的情绪,或作为描写战争、灾难的手段。
4. 宗教与仪式:在某些宗教或祭祀场合中,“匍匐”也象征着虔诚与敬畏。
二、表格展示(不同文献中的“匍匐”释义)
文献来源 | 词语出现位置 | 释义类型 | 具体解释 | 示例 |
《诗经》 | 《小雅·采薇》 | 字面意义 | 指士兵战败后被迫匍匐逃命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虽无直接“匍匐”,但有类似战场溃败的描写 |
《左传》 | 《僖公十五年》 | 比喻意义 | 表示臣子对君主的忠诚与服从 | “秦穆公使公子絷吊诸其室,曰:‘寡君闻君之丧,不胜哀,故来吊。’郑伯匍匐而对。” |
《史记》 | 《项羽本纪》 | 字面意义 | 描述战败后的狼狈状态 | “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遂引兵而东,至垓下,汉军已围之数重。……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左右皆泣,莫能仰视。”(注:虽未直接使用“匍匐”,但描写战败者姿态) |
《战国策》 | 《齐策四》 | 比喻意义 | 表达臣子的谦卑与顺从 |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赵威后曰:‘夫民,衣食所安也。’……于是见公孙衍,曰:‘先生何以教寡人?’公孙衍曰:‘……’……赵威后曰:‘……’……”(间接体现臣子匍匐侍奉的情景) |
《楚辞》 | 《离骚》 | 象征意义 | 表达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无“匍匐”,但情感基调相近 |
《说文解字》 | —— | 字源分析 | “匍,伏也;匐,亦伏也。” | 解释为“伏地而行”的动作 |
三、结语
“匍匐”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不仅是简单的动作描述,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可以是战场上的狼狈姿态,也可以是臣子的恭敬表现,甚至可以是诗人内心苦闷的象征。通过不同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匍匐”一词在古代社会中具有多层次的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行为规范、心理状态以及文化价值观。
以上就是【匍匐的古代释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