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石的典故表达了】“燕然勒石”这一典故源自东汉时期,指的是大将窦宪在击败匈奴后,于燕然山(今蒙古国的杭爱山)刻石记功的故事。这个典故常被用来象征边疆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壮举,也体现了古代对功业和忠诚的高度认可。
一、
“燕然勒石”出自《后汉书·窦宪传》,讲述了东汉将军窦宪率军北击匈奴,大获全胜,并在燕然山上刻下战功以示纪念。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汉朝军事力量的强大,也象征着将士们的英勇与忠诚。
该典故常用于表达以下几层含义:
- 功勋卓著:表示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 忠勇报国:体现将士为国效力、不畏艰险的精神。
- 历史铭记:强调功绩被后人铭记,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 文化象征:成为中华文化中“建功立业”的象征性符号。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来源 | 《后汉书·窦宪传》 |
时间 | 东汉时期(公元89年) |
主要人物 | 窦宪、北匈奴 |
地点 | 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
典故含义 | 刻石记功,象征战功显赫、忠勇报国 |
历史意义 | 展现汉朝军事实力,彰显边疆将士精神 |
文化象征 | “建功立业”“功勋永载”的象征 |
后世引用 | 多用于文学、诗词、历史评价中 |
三、结语
“燕然勒石”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精神象征。它承载了对英雄的敬仰、对功业的追求,以及对国家的忠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这一典故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以上就是【燕然勒石的典故表达了】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