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新学记》阅读答案与翻译】《衡州新学记》是宋代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者为周敦颐。文章通过记述衡州(今湖南衡阳)新建学舍的过程,表达了对教育、礼乐文化以及士人精神的重视。以下是对该文的阅读理解、答案解析及翻译内容。
一、原文节选:
> 衡州之学,旧矣。自唐以来,屡废屡兴。至本朝,始有官学之制。然其地僻远,士子鲜少。熙宁三年,知州事张公,以经术为教,以礼乐为化,遂命工筑学宫,择贤者而教之。
二、阅读理解题与答案:
1. 文中“旧矣”一词,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衡州的学校历史久远,已有一定的办学传统。
2. 为什么说“士子鲜少”?
答:因为衡州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人才较少,学习风气不盛。
3. 张公在文中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振兴教育?
答:他以经术为教,以礼乐为化,并命令工匠修建学宫,选择贤能之人进行教学。
4.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讲述衡州学宫的重建过程,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儒家思想和礼乐文化的推崇。
三、全文翻译:
衡州的学校历史悠久,从唐代开始,就多次兴办又废弃。到了本朝,才有了正式的官办学校制度。然而由于这里地处偏僻,学生很少。熙宁三年,知州张公以儒家经典作为教学内容,以礼乐教化百姓,于是命令工匠修建学宫,挑选贤能之人来进行教学。
四、写作特点分析:
《衡州新学记》语言简练,结构清晰,体现了宋代散文“文以载道”的特点。作者不仅记录了学宫的兴建过程,更借此表达对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视。文章虽短,但立意深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五、结语:
《衡州新学记》不仅是对一所学宫的记载,更是对当时社会教育状况的反映。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与道德的传承。在今天,重读此文,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与人文关怀。
---
如需更多关于《衡州新学记》的赏析或拓展阅读,可继续关注相关古文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