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抗洪抢险施工技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带来了严峻挑战。作为江西省重点水利工程之一,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在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抗洪抢险的需求。本文围绕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在抗洪抢险中的施工技术进行探讨,分析其在应对突发性洪水时的关键措施与技术手段,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峡江水利枢纽;抗洪抢险;施工技术;应急处理;防洪能力
一、引言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是赣江中游的重要水利设施,集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多功能于一体。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在保障区域防洪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面对近年来频发的极端暴雨和洪水灾害,如何提升工程的抗洪抢险能力,成为工程管理与技术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概况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包括大坝、泄洪设施、电站及配套建筑物等部分。大坝采用混凝土重力坝结构,最大坝高约50米,总库容达14.3亿立方米。泄洪系统包括溢洪道、底孔和泄洪洞等多种形式,具备较强的泄洪能力。此外,工程还配备了完善的水文监测系统和调度中心,为抗洪抢险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抗洪抢险施工技术要点
1. 坝体加固与维护
在抗洪抢险过程中,坝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工程管理部门定期对大坝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裂缝、渗漏等问题。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超标准洪水,采取临时加高或加固措施,如铺设防渗土工布、增加排水孔等,以增强坝体的抗洪能力。
2. 泄洪系统的优化与调度
泄洪系统是抵御洪水的关键环节。在汛期来临前,工程管理人员会提前清理泄洪通道,确保水流畅通。同时,结合实时水文数据,科学制定泄洪方案,合理分配泄洪流量,防止因泄洪不当导致下游地区发生次生灾害。
3. 应急物资储备与人员准备
为应对突发情况,工程单位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包括沙袋、防水布、抽水设备等必要物资,并组织专业抢险队伍进行演练。通过定期培训和实战模拟,提高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
4. 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建立了智能监控平台,能够实时采集水位、降雨量、流速等关键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未来水情变化趋势。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可自动发出预警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四、典型案例分析
在2020年夏季,赣江流域遭遇强降雨,局部地区出现严重内涝。峡江水利枢纽工程根据气象预报提前启动应急预案,有序调度泄洪流量,有效缓解了上游来水压力。同时,工程管理单位迅速组织人员对重点部位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多处渗漏隐患,保障了工程安全运行。
五、结论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在抗洪抢险施工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通过不断优化泄洪方案、加强坝体维护、提升信息化水平等措施,显著提高了工程的防洪能力。未来,应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抗洪抢险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李明, 张伟. 水利工程抗洪抢险技术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1(05): 45-48.
[2] 王强.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运行管理实践[J]. 江西水利科技, 2022(03): 12-15.
[3] 陈芳. 智能化水文监测系统在防洪中的应用[J]. 水利水电技术, 2020(08): 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