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预防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该制度旨在规范隐患排查的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强化整改措施落实,确保隐患治理工作科学、有序、高效开展。
一、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设备、作业环境、安全管理流程、人员操作行为等方面。
二、管理职责
1. 主要负责人:负责组织制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监督实施情况,确保隐患排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安全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隐患排查的组织、记录、分析及整改跟踪工作。
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内部隐患的自查与上报,落实整改措施,确保问题及时处理。
4. 全体员工:应积极参与隐患排查工作,发现隐患应及时报告,共同维护安全生产环境。
三、隐患排查方式
1. 日常检查:由各岗位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巡查,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
2. 专项检查:由安全管理部门定期组织,针对重点区域、关键设备或高风险作业环节开展专项排查。
3. 综合检查:结合年度安全评估、季节性特点等,组织全面的安全隐患排查活动。
4. 外部检查:接受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机构等的监督检查,并根据反馈意见进行整改。
四、隐患分类与等级
根据隐患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将隐患分为以下三个等级:
- 一般隐患:指对安全生产影响较小,可通过简单措施及时消除的隐患。
- 较大隐患:指存在一定风险,需采取一定措施加以控制或限期整改的隐患。
- 重大隐患:指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的隐患。
五、隐患治理流程
1. 发现与上报:任何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隐患,应立即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
2. 初步评估:由安全管理部门对上报的隐患进行初步评估,确定隐患等级。
3. 制定整改方案:根据隐患类型和等级,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4. 落实整改:相关部门按照整改方案组织实施,确保隐患得到有效治理。
5. 复查验收:整改完成后,由安全管理部门组织复查,确认隐患是否彻底消除。
6. 资料归档:所有隐患排查及治理过程的相关资料应妥善保存,作为安全管理档案的一部分。
六、监督与考核
1. 各级管理人员应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行检查与指导。
2. 对于未按要求开展隐患排查或整改不到位的部门,将依据公司相关规定进行通报批评或处罚。
3. 将隐患排查治理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七、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确保制度落地见效,切实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与执行,能够有效推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为企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