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名词解释汇总】在劳动关系中,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重要法律文件。为了更好地理解相关法律法规,以下对《劳动合同法》中一些常见术语进行简要解释,帮助读者更清晰地掌握其含义和适用范围。
一、劳动合同
定义: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签订的,用于明确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所承担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是劳动关系存在的法律基础。
特点:具有法律约束力,内容应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基本条款。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定义: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没有明确终止日期的劳动合同。通常适用于连续工作满一定年限的劳动者。
意义: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稳定就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三、试用期
定义: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的,用于考察劳动者是否符合岗位要求的一段时间。
法律规定:试用期长度根据合同期限设定,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且不得单独约定试用期。
四、经济补偿
定义:当用人单位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需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体现公平和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计算方式:一般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五、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定义:指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在未依法履行解除程序的情况下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的行为。
后果:可能需要承担赔偿责任,包括继续履行合同或支付赔偿金。
六、竞业限制
定义: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从事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工作。
适用对象:一般适用于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关键岗位人员。
七、劳务派遣
定义:指由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并将劳动者派遣至用工单位从事劳动的一种用工形式。
特点:劳动者与派遣单位存在劳动关系,但实际工作在用工单位。
八、非全日制用工
定义: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工单位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特点:不强制签订书面合同,劳动报酬按小时计算。
九、集体合同
定义:由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的书面协议。
效力:对用人单位和全体职工具有约束力,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工具。
十、劳动争议
定义: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因权利义务产生分歧而引发的纠纷。
解决途径:可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诉讼等方式解决。
以上是对《劳动合同法》中部分常用术语的简要解释,旨在帮助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实际工作中,建议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咨询,确保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