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节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竹节人”这一传统民间玩具的制作方法及文化背景。
-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
- 学会通过阅读体会文章的情感与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动手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鼓励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感受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竹节人”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 难点:引导学生从文本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竹节人制作材料(竹竿、棉线、小木棍等)、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几张“竹节人”玩具的图片,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玩具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传统玩具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竹节人”“戏弄”“手忙脚乱”等。
-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你对哪部分内容印象最深?
3. 梳理结构,理清思路(10分钟)
- 分组讨论课文结构,明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文按照“回忆—制作—玩耍—感悟”的顺序展开。
第二课时:精读品析,深入理解
1.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5分钟)
- 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进行朗读,如描写制作过程和玩耍场景的部分。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童趣与怀念之情。
- 提问:作者为什么会对“竹节人”有如此深厚的感情?
2. 语言赏析,积累运用(10分钟)
-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竹节人像一个调皮的孩子”。
- 学生仿写句子,尝试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熟悉的玩具。
3. 拓展延伸,文化传承(10分钟)
- 讨论:除了“竹节人”,你还知道哪些传统玩具?它们有哪些特点?
- 播放一段关于传统玩具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课时:实践操作,体验乐趣
1. 动手制作,亲身体验(20分钟)
- 教师示范“竹节人”的制作步骤,学生分组动手制作。
-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为自己的“竹节人”设计不同的动作和装饰。
2. 展示交流,分享成果(10分钟)
-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竹节人”,并介绍其特点和玩法。
- 组织“竹节人比赛”,评选最有创意的作品。
3. 总结反思,升华主题(5分钟)
-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遗产,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制作“竹节人”的过程和感受。
2. 收集一种传统玩具的资料,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
```
一、初读感知
- 了解内容,认识玩具
- 理解结构,把握脉络
二、精读品析
-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 学习修辞,积累表达
三、实践体验
- 动手制作,感受乐趣
- 展示交流,传承文化
```
七、教学反思
本课以“竹节人”为载体,融合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类似的传统项目,让语文课堂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