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围绕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散文——《白杨礼赞》,进行说课。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白杨礼赞》是现代著名作家茅盾于1941年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歌颂了北方农民在抗日战争中的坚韧不拔和团结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者的敬仰之情。文章语言凝练,情感真挚,象征手法运用得当,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思想深度的重要文本。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和主旨。但他们在面对象征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时,仍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尤其是对“白杨”这一意象的深层含义把握不够准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逐步深入文本内涵。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读、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北方农民和革命者的赞美之情。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整体感知—品读赏析—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白杨树的特点,引出课题《白杨礼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情感基调。
3. 精读赏析(20分钟)
- 分段品读,抓住关键语句,如“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分析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理解“白杨”象征的是普通而坚强的人民,进而理解作者的深层情感。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小组讨论: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通过白杨树想表达怎样的情感?
5. 拓展延伸(5分钟)
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需要像白杨一样的精神?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全文,强调白杨树所代表的精神价值,并布置课后作业:以“我心中的白杨”为题,写一篇短文。
七、板书设计
```
白杨礼赞
——茅盾
外形特点:挺直、倔强、质朴
象征意义:北方农民、革命者、民族精神
写作手法: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思想感情:赞美、敬仰、鼓舞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但在实际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更多的启发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