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应将为室原文及翻译】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其中不乏寓言故事以阐明道理。《韩非子》一书中便记载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寓言,其中“高阳应将为室”便是其中之一。该故事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建筑行为,揭示了做事应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违背自然法则的道理。
原文:
> 高阳应将为室,问匠人曰:“新室何如?”匠人对曰:“未可知也。”高阳应曰:“度其屋之大小,制其材之坚脆,而知其可以为室矣。”匠人曰:“君之言过矣。夫室者,非徒为形也,必待人而后成。今虽有材,而无匠人,则不成;虽有匠人,而无规矩,则亦不成。故曰:‘度其屋之大小,制其材之坚脆,而知其可以为室矣’,是不知所以为室者也。”
翻译:
高阳应准备建造一座房屋,他向工匠问道:“新建的房子会怎么样?”工匠回答说:“这还不好说。”高阳应说:“只要衡量房屋的大小,判断木材的坚固与脆弱,就能知道是否能建好房子了。”工匠反驳道:“您说得不对。房屋不只是依靠外形结构,还需要人的参与才能完成。即使有材料,如果没有工匠,也无法建成;即使有工匠,没有规矩和工具,同样无法完成。因此,‘衡量房屋的大小,判断木材的坚固与脆弱,就能知道是否能建好房子’这句话,其实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建成房屋的关键。”
寓意解析:
这个故事表面上讲的是建筑房屋的过程,实则蕴含深刻的道理。高阳应认为只要掌握材料和尺寸,就能建成房屋,这是一种片面的思维方式。而工匠则指出,房屋的建成不仅需要材料和设计,更离不开实际操作、技艺和规范。这说明做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规律和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也常犯类似的错误:以为只要有了资源或计划,就能成功,却忽略了执行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比如创业、学习、管理等,若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最终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结语:
“高阳应将为室”的故事提醒我们,做事要全面考虑,不能仅凭主观判断或表象来决定行动。真正的智慧在于了解事物的本质,尊重客观规律,同时具备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轻率决策而造成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