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
《敦煌莫高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篇介绍我国著名文化遗产的文章,内容生动地描绘了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我国古代艺术的辉煌成就,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物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艺术特色。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敦煌文化。
-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色彩,激发其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敦煌莫高窟图片、视频资料、相关拓展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敦煌莫高窟的资料,思考问题。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敦煌莫高窟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敦煌莫高窟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莫高窟的文化魅力。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 教师讲解关键词语,如“壁画”、“雕塑”、“佛教艺术”等。
- 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20分钟)
- 分段阅读课文,逐段分析内容。
- 结合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描述的艺术作品。
- 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敦煌莫高窟被称为‘千佛洞’?”“你从文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
4. 小组合作,拓展延伸(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敦煌莫高窟的价值”展开讨论。
- 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点评并补充相关知识。
-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如何保护文化遗产。
5. 总结升华,情感教育(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敦煌莫高窟的文化意义。
- 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文物的责任感,呼吁大家共同守护中华文明的瑰宝。
6.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敦煌莫高窟》,要求语言流畅、有真情实感。
- 收集更多关于敦煌文化的资料,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有效落实。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七、板书设计
```
《敦煌莫高窟》教学设计
┌───────────────┐
│ 地理位置 │
│ 历史背景 │
│ 艺术特色 │
│ 文化价值 │
└───────────────┘
```
八、教学资源推荐
- 《敦煌壁画全集》
- 《中国石窟艺术》纪录片
- 敦煌研究院官网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更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