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撞晋平公阅读答案附翻译】《师旷撞晋平公》是一篇出自《韩非子·说林上》的寓言故事,通过师旷与晋平公之间的对话和冲突,展现了古代士人敢于直谏、不畏权势的精神风貌。这篇文章不仅语言简练、寓意深刻,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常被用作文言文阅读理解的典范。
一、原文节选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二、词语解释
- 问于师旷:向师旷请教。
- 欲学:想学习。
- 恐已暮矣:恐怕已经太晚了。
- 秉烛:点着蜡烛。
- 戏其君:戏弄他的君主。
- 少而好学:年轻时喜欢学习。
- 日出之阳:太阳初升时的光明。
- 日中之光:太阳正中的光辉。
- 老而好学:年老时仍爱好学习。
- 秉烛之明:点灯的光亮。
-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三、翻译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纪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晋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道理呢?”
师旷说:“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就像太阳刚升起时的光芒;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中午的阳光;年老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着蜡烛的光亮。点着蜡烛的光亮,比起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
晋平公说:“你说得对啊!”
四、阅读理解题及答案(示例)
1. 晋平公为什么觉得“欲学,恐已暮矣”?
答:因为晋平公认为自己已经七十岁,年纪太大,可能已经来不及学习了。
2. 师旷为什么建议他“秉烛”?
答:师旷用“秉烛”比喻老年学习的重要性,意在鼓励晋平公即使年老也要坚持学习。
3. 师旷的劝谏方式有什么特点?
答:师旷没有直接批评晋平公的想法,而是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既尊重了君主,又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4.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是不分年龄的,只要愿意学习,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五、主题思想
《师旷撞晋平公》通过师旷与晋平公的对话,强调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士人敢于直言进谏、以理服人的精神。师旷虽为臣子,却能以智慧和勇气劝导君主,体现出一种“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儒家思想。
六、写作启示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凝练,适合用于文言文阅读训练。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还能引导他们思考学习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以事喻理”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具深度和说服力。
结语:
《师旷撞晋平公》虽短小精悍,但寓意深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它提醒我们:学习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一颗求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