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情感激昂,表达了诗人得知安史之乱平定后,对国家恢复和平、自己有望重返故乡的喜悦之情。其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更是全诗中的经典名句,极具感染力。
一、“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 意思是: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应该尽情歌唱,痛快饮酒。这里“白日”象征着光明和希望,“放歌”与“纵酒”则表现出一种豪迈、畅快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因国家重归安定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青春作伴好还乡” 意思是:趁着年轻,有朋友相伴,正是返回家乡的好时机。这里的“青春”不仅指年华正盛,也暗含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作伴”体现出诗人渴望有人同行、共度归途的心情。
整句诗表达的是诗人听到战乱结束、国家恢复稳定后的激动与兴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向往。
二、全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是杜甫在公元763年(唐代宗广德元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写于他得知唐军收复洛阳、长安之后。这首诗感情真挚,语言朴实,是杜甫晚年作品中少见的轻快之作。
全诗如下: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要点:
1. 情感起伏鲜明
诗歌以“忽传收蓟北”起笔,瞬间点燃了诗人内心的喜悦。接着“初闻涕泪满衣裳”,表现出诗人情绪的剧烈波动,既有悲又有喜,情感复杂而真实。
2. 细节生动,画面感强
“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描绘出诗人转忧为喜后,发现家人也一同欢欣的情景;“漫卷诗书喜欲狂”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狂喜的情绪,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激动。
3. 结尾豪情满怀
最后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极富动感的语言勾勒出诗人急于返乡的迫切心情,仿佛一幅壮丽的归乡图跃然纸上。
三、艺术特色
- 语言简练,情感真挚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但字字句句都饱含真情实感,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史”作者的独特风格。
- 结构紧凑,节奏明快
从“忽传”到“喜欲狂”,再到“放歌纵酒”,最后“还乡”,层层递进,节奏由缓到急,情感由内敛到奔放。
- 现实与理想的结合
诗中既有对时局变化的真实记录,也有对个人命运的展望,体现了杜甫关心国家、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四、结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不仅是杜甫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一种时代背景下人民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它让我们感受到,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人们对安定生活的向往从未停歇。这首诗虽短,却蕴含深厚,是杜甫诗风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