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例如“琳琅满目”、“栩栩如生”等。
-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作者通过描写木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 借助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非洲木雕文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
-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不同文化和生活方式,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悟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精美的非洲木雕图片,提问:“这些木雕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引入课题《卖木雕的少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的变化。
2. 小组讨论:“卖木雕的少年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精心雕刻的作品?”
3.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四)拓展延伸
播放关于非洲木雕制作工艺的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一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意义。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文中人物行为的看法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四、板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
主要情节:少年放弃木雕——尊重顾客选择
核心思想:尊重文化差异,传递善意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对于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在讨论环节发言不够积极。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策略来满足每位同学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