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我的叔叔于勒》作为经典文学作品之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深受师生喜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创新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莫泊桑笔下的社会现实与人性复杂性,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贫困与财富对比的小视频,激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视频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你会如何看待他?”这样的问题能够迅速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为后续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接下来是核心部分——文本解读。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验不同人物的心理变化。例如,让一位同学扮演菲利普夫人,另一位扮演于勒,通过对话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转变。这种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性格的鲜明对比。
此外,为了深化理解,可设置一个开放式问题:“如果你是于勒,你会选择回到家庭吗?为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并结合自身经历发表见解。这一过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技巧。
最后,在总结阶段,教师带领全班回顾整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延伸思考:“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于勒’这样的人群?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以此启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本次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操作与思维碰撞,力求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双重目标。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每位同学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收获满满的知识与感悟。
---
希望这篇文章符合您的需求!如果有其他具体要求或需要进一步调整,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