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合的成语故事是什么】“不谋而合”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意思是两个人或多方在没有事先商量的情况下,想法、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默契配合、观点一致的情况。
成语出处
“不谋而合”最早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其言若合符节,不谋而合。”后来在历代文人作品中广泛使用,成为表达思想一致、行动协调的重要成语。
成语故事(历史背景)
虽然“不谋而合”本身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历史故事,但它的含义可以从许多历史事件中体现出来。例如:
- 诸葛亮与周瑜:三国时期,诸葛亮和周瑜虽属不同阵营,但在赤壁之战中,两人对曹操的策略判断高度一致,最终联手击败了强大的曹军。
- 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学家分别撰写了《史记》和《汉书》,虽然没有直接合作,但在对汉朝历史的记载上,有诸多相似之处,堪称“不谋而合”。
这些例子说明,“不谋而合”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反映了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的默契与统一。
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谋而合 |
含义 | 没有事先商量,想法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近义词 | 心有灵犀、异口同声、不约而同 |
反义词 | 南辕北辙、各执一词、背道而驰 |
使用场景 | 描述双方或多方在未沟通的情况下达成一致 |
历史例子 | 诸葛亮与周瑜、司马迁与班固等 |
用法 | 作谓语、状语,多用于书面语 |
结语
“不谋而合”不仅是一个简洁有力的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事先沟通,也能因共同的目标、理念或经验而达成一致,这种默契往往比刻意安排更加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