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瑕不掩瑜典故

2025-09-21 23:09:58

问题描述:

瑕不掩瑜典故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23:09:58

瑕不掩瑜典故】“瑕不掩瑜”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瑕不掩瑜,瑜不掩瑕。”意思是说,玉上的小毛病掩盖不了玉的光彩,比喻人的缺点掩盖不了其优点,或事物的缺点不影响整体的优良品质。

一、典故来源

“瑕不掩瑜”最早见于《左传》,原意是形容玉器上有小瑕疵,但并不影响其整体的美观和价值。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对人或事物的评价方式,强调在看到缺点的同时,也要看到优点,不能因为一点小问题而否定整体。

二、历史演变

在古代,玉被视为君子之德的象征,玉的完美无瑕代表了高尚的品德。因此,“瑕不掩瑜”不仅是对玉器的评价,也常用于对人的道德、才能等方面的评价。比如,一个人虽然有小过失,但大节不亏,仍可称为贤者。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瑕不掩瑜”常用于文学、影视、评论等领域,用来表达对作品或人物的客观评价。例如:

- 文学作品:某部小说情节有些漏洞,但文笔优美、思想深刻,仍被读者认可。

- 影视作品:一部电影虽然特效一般,但剧情紧凑、演员表演出色,仍值得一看。

- 人物评价:一位领导虽有不足之处,但在关键时刻表现出色,仍受人尊敬。

四、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内容说明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原意 玉上的小瑕疵掩盖不了玉的光彩,比喻缺点不影响优点。
引申义 对人或事物的评价应全面,不能因小失大。
使用场景 文学、影视、评论、人际关系等场合,用于客观评价。
适用对象 可用于人、作品、行为、制度等多方面。
优点 强调全面看待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具有辩证思维。
缺点 若过度使用,可能忽视严重问题,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

五、结语

“瑕不掩瑜”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处世态度。它提醒我们在评价他人或事物时,要保持理性与客观,既不忽视缺点,也不轻视优点,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以上就是【瑕不掩瑜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