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全文】一、文章总结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文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句话表达了士大夫在不同境遇下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感与忧虑心。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无论身处高位还是远离朝廷,真正的士人应始终怀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在庙堂之上,要为百姓着想;在江湖之外,也要关心国家的安危。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士人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内容解析表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岳阳楼记》——北宋·范仲淹 |
原文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作者 |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背景 | 写于范仲淹被贬期间,表达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
含义 | 在高位时要为百姓担忧,在远离朝廷时也要为君主担忧 |
精神内涵 | 强调士人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 |
现代意义 | 鼓励人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关注社会与国家的发展 |
相关名句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三、延伸思考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不仅是古代士人的精神写照,也对现代人具有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应具备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在职场、家庭乃至社会中,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关注他人、关心国家,做一个有担当、有温度的人。
结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不仅是一句古文,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成熟与智慧,不在于权力的大小,而在于心中是否装着他人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