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疏议名词解释】《唐律疏议》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法典,是唐代法律制度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对《唐律疏议》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
《唐律疏议》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法典之一,由长孙无忌等人奉敕编纂,成书于唐高宗时期(公元653年)。全书共十二篇,包括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等,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唐律疏议》不仅是法律条文的汇编,还附有详细的注释和解释,即“疏议”,旨在帮助官吏和百姓更好地理解法律内容。这种“律”与“疏”的结合形式,使得法律更具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该法典在立法思想上强调“礼法结合”,体现了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同时,它也注重刑罚的公正与合理,力求通过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治。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名称 | 唐律疏议 |
成书时间 | 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3年) |
编纂者 | 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等 |
结构 | 十二篇: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
性质 | 法律条文与注释相结合的法典 |
特点 | 礼法结合、刑罚公正、注重社会秩序 |
影响 | 对后世中华法系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宋、明、清等朝代立法的重要参考 |
现存情况 | 现存版本为清代《四库全书》本及日本、朝鲜等地的古籍抄本 |
三、结语
《唐律疏议》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部严谨的法典,更是一部反映唐代社会风貌和治理理念的历史文献。它在法律体系、司法实践以及社会治理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至今仍被法学界广泛研究与借鉴。
以上就是【唐律疏议名词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