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隅顽抗是什么意思】“负隅顽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失败或被包围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不愿投降的行为。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敌人在无路可退时,仍试图进行最后的抵抗。
一、
“负隅顽抗”出自《左传》,原意是“依仗险阻,顽强抵抗”。现在多用来形容人在困境中不轻易放弃,即使面对强大的对手,也坚持抵抗到底。这个词带有贬义,通常用于描述敌对势力或反面人物的抵抗行为,但也可以用于正面人物在逆境中的坚韧表现。
二、表格形式展示答案
词语 | 负隅顽抗 |
拼音 | fù yú wán kàng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六年》:“虽则有众,亦弗能克,其谁敢负隅而顽抗?” |
含义 | 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的行为。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敌对势力或反面人物的顽强抵抗。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近义词 | 坚持抵抗、死战不降、垂死挣扎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缴械投降、束手就擒 |
情感色彩 | 贬义为主,也可用于褒义(如英雄气概) |
使用场景 | 描述战争、斗争、竞争等情境下的顽强抵抗 |
三、延伸理解
“负隅顽抗”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还反映了人类在面对绝境时的心理状态。在历史和文学作品中,许多英雄人物正是在“负隅顽抗”的过程中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盲目地“负隅顽抗”也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牺牲,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值得坚持。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负隅顽抗”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方式。
以上就是【负隅顽抗是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