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案:吹泡泡】一、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了解泡泡的形成与特性。
2.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3. 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合作意识。
二、活动准备:
1. 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如圆形、三角形、方形等)。
2. 泡泡水若干(可自制或购买)。
3. 小毛巾若干,用于擦拭手部。
4. 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轻松氛围。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用神秘的语气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泡泡会飞起来吗?它们为什么是圆的呢?”
引导幼儿自由发言,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出示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并猜测“泡泡是怎么来的”。
2. 实践操作(15分钟)
- 教师先示范如何正确使用吹泡泡工具,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弄湿衣服。
- 幼儿分组进行吹泡泡游戏,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工具尝试吹出泡泡。
- 鼓励幼儿观察泡泡的颜色、形状以及它们在空中的变化,可以提问:“泡泡是什么颜色的?”“它飞得高还是低?”“泡泡会破吗?”
3. 探索与讨论(10分钟)
- 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如“我吹出了很多小泡泡”“泡泡是透明的”等。
- 教师总结:泡泡是由空气和水形成的,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所以泡泡才会呈现圆形。
- 提问互动:“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泡泡会不会不一样?”鼓励幼儿继续尝试。
4. 延伸活动(5分钟)
- 让幼儿用手指蘸泡泡水在纸上画出泡泡,观察泡泡的痕迹。
- 鼓励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制作泡泡水,尝试不同的配方,看看哪种效果更好。
四、活动评价:
1. 观察幼儿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能否独立完成吹泡泡的动作。
2. 是否能说出泡泡的基本特征,如“圆形”“透明”“会破”。
3. 是否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孩子都能成功吹出泡泡,并乐于参与讨论。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教师帮助,今后可在区域活动中提供更多练习机会。同时,可以结合季节特点,开展户外吹泡泡活动,增加趣味性和实践性。
六、温馨提示:
吹泡泡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将泡泡水弄进眼睛或口中。活动结束后,提醒幼儿及时洗手,保持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