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循环小数》】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读写循环小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
- 教学难点:区分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理解循环节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练习题卡片。
- 学生准备:练习本、铅笔、直尺。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妈妈买了一箱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多少?”
学生计算后发现是0.75,这是一个有限小数。接着教师提出:“如果分给3个小朋友呢?结果是多少?”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是0.333…,引导学生发现这个数的小数部分不断重复出现,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2. 探索新知(15分钟)
(1)认识循环小数
教师通过板书或课件展示几个常见的循环小数,如:
0.333… = 0.3̇
0.1666… = 0.16̇
0.121212… = 0.12̇̇
讲解循环节的定义,即小数点后某个数字或一组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部分。
(2)判断循环小数
教师给出几组小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例如:
- 0.5(有限小数)
- 0.121212…(循环小数)
- 0.101001000…(非循环小数)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填空练习
让学生写出下列小数的循环节:
- 0.666… 循环节是______
- 0.123123… 循环节是______
- 0.090909… 循环节是______
(2)判断题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 所有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 )
- 0.333… 是一个循环小数。( )
- 循环小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
4.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循环小数来描述?比如钟表的走时、日历的周期等。鼓励学生举出更多例子,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实际意义。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循环小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判断方法。同时布置课后作业:
- 完成课本相关练习题
- 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并尝试用数学语言表达
五、板书设计
```
一、什么是循环小数?
- 小数部分有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二、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 用点标出循环节
- 如:0.333… = 0.3̇
0.121212… = 0.12̇̇
三、判断循环小数的方法:
- 看小数部分是否有重复出现的数字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了循环小数的初步概念。在后续教学中,可结合分数与小数的转换,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循环小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