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苏州园林》说课稿(3页)】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苏州园林》。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说明文,文章以精炼的语言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的总体特征,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与审美情趣。本课属于说明文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事物,并体会文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初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初步理解说明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但在系统掌握说明文写作技巧方面仍需加强。同时,学生对“园林”这一文化概念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要素,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 理解“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核心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 激发学生对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欣赏与思考。
四、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 教学难点:领会“处处有画意”的设计理念,体会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厚情感。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情境导入—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方法包括:
1. 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或视频,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2. 问题导学法:围绕文本内容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4. 读写结合法:通过仿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展示苏州园林的精美图片,播放一段关于园林的短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初读感知(10分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圈画关键词句,初步把握文章结构。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段讲解,分析作者如何通过“总—分”结构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 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比喻、引用、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
- 重点解读“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你认为苏州园林的设计有哪些体现“画意”的地方?请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5. 拓展延伸(5分钟)
鼓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身边的“园林”或“景观”,并尝试用说明文的语言进行描述。
6. 小结作业(5分钟)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以“我眼中的家乡园林”为题,写一篇说明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在时间分配上还需进一步优化,部分环节略显仓促。今后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