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写作背景】汪曾祺的散文《昆明的雨》虽然篇幅不长,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对昆明那段特殊岁月的深情回忆。这篇文章写于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汪曾祺已经从西南联大时期的生活经历中走来,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起伏。他通过回忆的方式,将自己在昆明度过的青春时光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那段日子的怀念与感慨。
1938年至1946年,汪曾祺曾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那是一段动荡而特殊的时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知识界被迫南迁,西南联大成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象征。昆明作为当时的“文化重镇”,不仅保留了学术的火种,也孕育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在这段时间里,汪曾祺不仅接受了系统的教育,也在昆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昆明的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文章以“雨”为线索,通过对昆明雨季的描写,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潮湿的空气、青苔斑驳的墙角、雨中飘落的木棉、街边卖花的老妇人……这些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诗意。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战争带来的苦难,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情感基调。
这种写作风格,与汪曾祺一贯的文学主张相契合。他崇尚平淡中见真情,反对浮夸与矫饰,追求语言的简洁与意蕴的深远。在《昆明的雨》中,他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真挚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那个湿润的雨季,感受到那份来自过去的温柔与慰藉。
此外,这篇文章也反映了汪曾祺对故土与过往的深情。尽管昆明并非他的故乡,但他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无论是校园里的课堂、图书馆的静谧,还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都成为了他心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昆明的雨》不仅是对一个城市气候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精神的回望。它承载着汪曾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也展现了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独特理解。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的真诚与朴实,以及那种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