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经历数据整理、分析和归纳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 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能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数据案例、练习题等。
-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准备好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生活场景:某班同学参加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80、75、90、65、85、70、80、80、95、75
提问:你认为这个班级的整体水平如何?有没有一种“中间”的分数可以代表这个班级的成绩?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直接用平均数,可能会受到极端值的影响,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2. 新知讲解(15分钟)
(1)中位数
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若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是正中间的那个数;
若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举例说明:
如数据:5、7、9、11、13 → 中位数是9
如数据:4、6、8、10 → 中位数是(6+8)/2 = 7
(2)众数
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注意:一组数据可能没有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举例说明:
如数据:3、5、5、7、9 → 众数是5
如数据:2、3、4、5 → 没有众数
如数据:1、2、2、3、3 → 众数是2和3
3. 合作探究(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组数据,要求他们分别求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中位数或众数更合适。
例如:
- 某地区居民收入分布:1000元、1200元、1500元、1800元、5000元
- 某品牌手机销售情况:A型10台、B型15台、C型12台、D型15台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 总结提升(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体会统计知识的实际意义。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XX页的相关习题。
2. 收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如家庭成员身高、同学体重等),并求出其中位数和众数,写一段简短的分析。
六、板书设计:
```
中位数与众数
一、中位数
- 定义:排序后中间的数
- 奇数个数据:中间数
- 偶数个数据:中间两数的平均值
二、众数
- 定义: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 可能没有、一个或多个
```
七、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加强训练。部分学生对“众数”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结合更多实例加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