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简讯 > 精选范文 >

曹沫者鲁人也译文

2025-08-08 14:42:33

问题描述:

曹沫者鲁人也译文,有没有人在啊?求不沉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8 14:42:33

曹沫者鲁人也译文】原文: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于齐。鲁君惧,乃献遂邑之地以求和。齐桓公许之。庄公与齐桓公会于柯,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小国,今虽以地与之,犹恐其后也。不如与我盟,使诸侯皆知之。”齐桓公许诺。既盟,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再拜而辞。齐桓公怒,欲杀之。管仲曰:“不可。夫劫人者,非义也;而能以义释之,是仁也。且夫君子不以利害义,今舍其过,以成其德,可以为天下法。”于是齐桓公遂归鲁地。

译文:

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勇猛和力量侍奉鲁庄公。鲁庄公喜欢武力。曹沫担任鲁国的将领,与齐国交战,三次都被齐国打败。鲁国的君主感到害怕,于是献出遂邑的土地来求和。齐桓公答应了这个请求。后来,鲁庄公与齐桓公在柯地会面,曹沫手持匕首劫持了齐桓公,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大国侵犯小国,即使现在把土地给了你们,我还是担心以后会有更大的祸患。不如我们现在订立盟约,让诸侯都知道这件事。”齐桓公答应了。盟约签订之后,曹沫扔掉匕首,走下台阶,面向北方再次行礼,然后告辞离开。齐桓公很生气,想要杀了他。管仲劝阻说:“不可以。劫持别人的人,不是讲义气的行为;但能够用道义来宽恕他,这就是仁慈。而且君子不应因利益而损害道义,现在如果放下他的过错,成就他的美德,这可以成为天下的榜样。”于是齐桓公便归还了鲁国的土地。

注释与解读:

这段文字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讲述了曹沫作为鲁国将领,在屡次战败后,以极端手段迫使齐桓公归还土地的故事。曹沫的行为虽然带有暴力色彩,但最终被管仲以“义”和“仁”化解,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中的复杂性与道德考量。

曹沫的形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侠客”,而是一个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采取非常手段保护国家利益的将领。他的行为虽然不符合儒家提倡的“仁义”,但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义”与“权谋”的微妙平衡。

总结:

“曹沫者,鲁人也”不仅是一句简单的介绍,更是一个关于忠诚、勇气与政治智慧的故事。它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动荡局势下,如何通过智慧与策略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