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地形图的判读》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等高线、等深线、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 掌握地形图中不同地貌类型的识别方法,如山地、平原、盆地、丘陵等。
- 能够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地势的陡缓,并能绘制简单的地形剖面图。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读图、分析、对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地形图的理解和判读能力。
-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 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 地形特征与等高线之间的关系。
- 难点:
- 地形剖面图的绘制与理解。
- 不同地貌类型在等高线图上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等高线图、地形示意图、典型例题等)。
- 地形模型或实物图片辅助讲解。
- 学生练习题与课堂检测题。
- 学生准备:
- 复习课本相关章节内容。
- 准备铅笔、直尺、橡皮等绘图工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典型的等高线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张图表示的是什么地形?你能看出哪些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讲授(20分钟)
- (1)基本概念讲解
- 海拔与相对高度的区别。
- 等高线的定义及特点(闭合、疏密、方向等)。
- 等深线的概念及其与等高线的对应关系。
- (2)地形图判读方法
- 如何从等高线判断地形类型:
- 山顶: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较低的部位。
-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 等高线的密度与坡度的关系:密集——陡坡;稀疏——缓坡。
- (3)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 引导学生掌握绘制步骤:选择剖面线 → 标注等高线交点 → 绘制坐标轴 → 连接各点形成剖面线。
3. 课堂练习(15分钟)
- 分组完成教材中的等高线图判读练习。
- 教师巡视指导,针对常见错误进行讲解。
- 选取部分学生展示答案,师生共同点评。
4.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地形类型识别、地形剖面图的绘制。
- 强调地形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如旅游路线规划、工程建设等。
5.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 自主查找一份真实地形图,尝试进行简单判读并写出简要分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实践操作与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形图的直观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
```
一、基本概念
- 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
二、地形判读方法
-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盆地
- 等高线疏密与坡度关系
三、地形剖面图
- 绘制步骤:选线→标点→连线
四、总结
- 图表结合,提高判读能力
- 实际应用,增强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