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46物色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全书共五十篇,系统地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其中第四十六篇《物色》,主要探讨了自然景物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物色”在文学表现中的重要作用。
一、原文
> 物色者,天地之妙用也。夫写物以附情,托意以寄志,故能动人心而感神明。若夫山川之秀,草木之华,风云之变,昼夜之分,皆可为文之资也。
> 是以诗人感物,多由外象而生情;辞人赋景,亦因形貌而抒怀。故曰:‘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若夫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四时之气,各有所宜。风声雨色,日月星辰,万物之象,皆可入文。
> 然则文之为道,贵在得其神理。若徒取形似,不求意趣,则如画虎不成,反类犬矣。
> 故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夫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二、译文
物色,是天地间精妙作用的体现。
描写事物以寄托情感,借助景物来表达志向,因此能够打动人心,感动神灵。
至于山川的秀丽,花草的美丽,风云的变化,昼夜的交替,都是文章可以借助的素材。
因此,诗人因外在景象而产生情感;文人描写景色,也是因为看到形态而抒发情怀。
所以说:“外物的触动,内心也会随之动摇。”
比如春天的兰花,秋天的菊花,夏天的荷花,冬天的梅花,四季各有其美。
风的声音,雨的色彩,日月星辰的变化,各种自然现象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
然而,文章的创作之道,贵在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和道理。
如果只追求外表的相似,而不深入挖掘其中的意义和情趣,那就如同画虎不成,反而像狗一样了。
因此说:“情感随着外物变化,语言则因情感而产生。”
内心被感动,就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言语不足以表达,就发出感叹;感叹还不够,就歌唱;歌唱还不够,就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了。
三、简析
《物色》一篇,强调了自然景物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刘勰认为,作者应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借景抒情,借物达意。他反对单纯地模仿外在形式,主张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与精神,才能写出真正动人的文章。
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境”与“神韵”的传统,也为后世的诗歌、散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结语:
《文心雕龙·物色》不仅是文学理论的精华,更是指导创作者如何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重要指南。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篇文字中获得启发,学会用心灵去感受自然之美,用文字去传达内心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