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有盲子道涸溪》原文及翻译】一、原文
有盲子道涸溪,问于人曰:“是溪何名?”人曰:“涸溪。”盲子曰:“吾闻山有溪,水有涧,今此溪既名‘涸’,则其水已竭矣。然吾见其水尚流,岂非误乎?”人曰:“此溪虽名‘涸’,实非涸也。盖昔时水盛,后因旱久,水渐退,遂成干涸之状,然未尽涸,故名‘涸溪’。”
盲子曰:“若然,则名不当实,可更之。”人曰:“名者,所以指物也。若以其名而求其实,未免失之远矣。”
二、译文
有一位盲人走在干涸的溪边,向别人问道:“这条溪叫什么名字?”那人回答说:“叫涸溪。”盲人说:“我听说山中有溪,水中有涧,现在这条溪既然叫‘涸’,那它的水应该已经干了。但我看到它还有水流,难道不是叫错了名字吗?”那人说:“这条溪虽然叫‘涸’,但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干涸。以前水量很大,后来因为干旱时间太久,水逐渐退去,变成了干涸的样子,但还没有完全干,所以叫‘涸溪’。”
盲人说:“如果是这样,那么名称和实际不符,应该改个名字。”那人说:“名称是用来指代事物的。如果只根据名称去寻找实际,那就难免偏离了事物的本质。”
三、赏析与启示
《有盲子道涸溪》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短文,通过盲人对“涸溪”这一名称的疑问,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名称与实际之间可能存在差异,不能仅凭名称去判断事物的真实状态。
文中盲人的提问看似天真,实则体现了他对事物本质的思考。他从字面意义出发,认为“涸”就是干涸,因此质疑溪水为何仍有流动。这种思维方式虽有局限,但也反映出一种追求真实的态度。
而回答者的解释,则强调了名称的象征性与历史背景。他认为,“涸溪”这一名称源于过去的状况,而非当前的实际状态。这提醒我们,在理解事物时,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结合历史与现实,才能全面把握其本质。
这篇文章虽短,却蕴含哲理,启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重观察与思考,避免被表象所迷惑,做到知其名,明其实,方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