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的文言文翻译】《苏武牧羊》是记载西汉时期著名使节苏武在匈奴长期被囚禁、坚守气节的一段历史故事。该故事最早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后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精神的象征。
以下是《苏武牧羊》的文言原文及现代汉语翻译:
文言原文: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匈奴,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相当。天汉元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单于怒,欲降武,乃置武于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猎于泽中,武与之俱。後复为丁令人盗武牛羊,武复穷厄。单于闻武死,乃许武还。
现代汉语翻译: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的功绩被任命为郎官,兄弟几人都在朝廷做官。后来逐渐升迁到栘中厩监一职。当时汉朝连续对匈奴用兵,双方经常派使者互相观察。匈奴扣留了汉朝的使者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后有十多批。匈奴每次派使者来,汉朝也扣留他们作为交换。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护送那些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去。匈奴单于非常愤怒,想让苏武投降,于是把他关进地窖里,断绝饮食。天上下着雪,苏武躺在地上吃雪,把毡毛一起吞下去,几天后仍然没有死。
匈奴人认为他是神人,就把他转移到北海边的荒无人烟之地,让他放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让他回来。苏武到了北海后,粮食供应不到,就挖野鼠洞里的草籽吃。他拿着汉朝的符节放羊,无论坐卧都紧紧握着,节上的牦牛尾毛都脱落了。过了五六年,匈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在泽中打猎,苏武和他一起去。后来又有丁令族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再次陷入困境。匈奴单于听说苏武死了,才允许他回国。
结语:
苏武牧羊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苏武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也反映了古代外交斗争中的艰难与牺牲。他的事迹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国文化中“忠诚”与“气节”的典范。通过这篇文言文的翻译,我们不仅能够理解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也能从中汲取面对困境时应有的勇气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