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及教学案例及说课...)】一、教材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被贬至建康(今南京)期间。该词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思、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之情。全词情感深沉,意境开阔,语言凝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词风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与哲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 掌握词中常用意象与艺术手法;
-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深入理解词中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词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意境;把握“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情感表达。
- 难点: 领会辛弃疾在词中所体现的复杂心理状态,尤其是“无人会,登临意”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宋代文人生活的视频片段,引出“登高”这一传统题材,引发学生兴趣。接着出示辛弃疾画像,简要介绍其生平,引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范读,指导朗读技巧;
- 分组朗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3. 品读鉴赏(20分钟)
- 第一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辽阔的秋景,体会“水天一色”的壮阔之美。
- 第二句:“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 分析“遥岑”“玉簪螺髻”等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这些山峰会让词人感到“愁”“恨”?
- 第三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 结合词人当时处境,分析“江南游子”的孤独与无奈;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漂泊者”的情感共鸣。
- 第四句:“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 重点讲解“吴钩”“栏杆拍遍”等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 讨论“无人会,登临意”背后的深意,体会词人的孤寂与不被理解的苦闷。
4. 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 辛弃疾为何在登高时会有如此复杂的情感?
- “无人会,登临意”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 你如何评价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5.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辛弃疾词作中的家国情怀与人格魅力。鼓励学生将这种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意象:清秋、水天、远山、落日、断鸿
情感:孤独、忧愤、无奈、壮志未酬
主题:家国情怀、人生感慨
```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并尝试用现代汉语改写其中一两句;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无人会,登临意”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弃疾的词作内涵。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引导学生理解“愁”“恨”等抽象情感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今后可加强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训练。
附:说课稿(节选)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展示的是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课的教学设计。本课以“情感体验”为主线,通过多层次的阅读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共鸣,力求让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的同时,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人文精神。
如需更多教学资源或配套课件,请联系相关教育平台或教师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