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史记及晁错传》原文及翻译)】在高中语文的学习中,课外古诗文是拓展学生文言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史记·晁错传》作为一篇经典的历史人物传记,不仅语言精炼、结构严谨,而且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思想和历史反思,是高中生了解西汉初期政治斗争和社会风貌的重要文本。
一、原文节选
《史记·晁错传》节选如下:
> 晁错者,颍川人也。学申商刑名之术,以文学为太常博士。……
> 乃上书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而子弟无尺寸之地,非所以强本弱末也。……”
> 帝(景帝)初即位,拜错为御史大夫。……
> 错为人峭直刻深,数议削藩,诸侯皆怨。……
> 于是天子与丞相等共议,欲诛错,以谢诸侯。……
> 错遂死,而吴楚七国反,天下大乱。
二、译文解析
晁错是颍川人,他学习的是申不害和商鞅的法家思想,凭借文才担任了太常博士一职。……
他上书说:“如今诸侯有的拥有一百多个城池,地域广阔达千里,但他们的子弟却没有任何封地,这显然不利于加强中央、削弱地方。”……
景帝刚即位时,任命晁错为御史大夫。……
晁错性格刚直严厉,多次提议削减诸侯的权力,因此引起了诸侯的不满。……
于是皇帝与丞相等人商议,决定诛杀晁错,以此安抚诸侯。……
晁错最终被处死,但吴国、楚国等七个诸侯国因此起兵造反,天下陷入混乱。
三、内容理解与思考
晁错是西汉时期一位重要的政治改革家,他主张削弱诸侯势力,强化中央集权,这一政策虽然初衷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但由于触动了地方贵族的利益,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他的故事反映了古代政治改革的艰难与复杂性。
从文学角度来看,《史记·晁错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四、学习建议
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晁错传》不仅可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帮助理解古代政治体制的运作方式以及历史人物的道德抉择。建议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1. 积累常用文言词汇:如“峭直”、“削藩”、“谢诸侯”等。
2. 分析人物形象:晁错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动机。
3. 联系历史背景:结合西汉初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思考。
4. 写作借鉴:学习司马迁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刻画人物、叙述事件。
五、结语
《史记·晁错传》不仅是一篇历史传记,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警示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变革与政治挑战时,既要坚定信念,也要审时度势。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能够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