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堂教学实录..】【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是鲁迅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而写的。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呢?我们先来一起读一读这篇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
【文本解读】
师:文章开头,鲁迅就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说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地接受外来的东西。
师:非常好。那“拿来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它和“送去主义”、“闭关主义”有什么区别?
生:送去主义就是一味地送出去,不加选择;闭关主义则是完全拒绝外来文化;而拿来主义则是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为我所用。
师:说得很好。鲁迅在文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大宅子”,“鸦片”、“香烟”、“梅毒”等,这些比喻非常形象,大家能理解吗?
生:能理解,鲁迅用这些比喻批评了那些对外国事物不加辨别、盲目接受的人。
【深入讨论】
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比如网络文化、外来影视作品、流行音乐等等,我们应该怎么对待?
生:我觉得应该像鲁迅说的那样,要有判断力,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
生:比如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美剧、韩剧,但如果我们只是模仿表面的东西,而不去思考其中的价值观,那就可能被误导。
师:非常有见地。那么,我们如何做到“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
生:首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然后在接触外来文化时,进行比较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师:没错。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不仅适用于文化领域,也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也要学会批判性地吸收。
【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了解了他对当时文化现象的批判态度,也明白了“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坚持独立思考,理性对待外来文化,真正做到“自己来拿”。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与实践。
(课堂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