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卷三十上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及国学经典)】《后汉书》作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是东汉时期史学家范晔所撰,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至汉献帝共195年的历史。其中,《苏竟杨厚列传》是《后汉书》卷三十上的重要篇章,虽非显赫人物,但其事迹却体现了东汉时期士人精神与社会风貌的缩影。
苏竟,字子仲,扶风平陵人。他少时聪慧,博通经术,尤精于《春秋》。当时朝廷重视儒学,苏竟因才学出众而受到地方举荐。然而,他并不热衷仕途,更倾向于隐居讲学,以传播儒家思想为己任。他常言:“士之大者,当以天下为己任。”这种淡泊名利、志在传道的精神,正是当时士人阶层中较为推崇的价值观。
杨厚,字孟坚,广汉绵竹人。与苏竟不同,杨厚早年即入仕,历任太傅、司徒等要职。他以明习谶纬之学著称,曾参与编纂《太初历》,对天文历法有深入研究。杨厚为人谦逊,处事谨慎,虽身处高位,仍不忘修身养德,常以仁义教化百姓。他在任期间,注重民生,提倡节俭,深受百姓爱戴。
两人虽出身不同,一隐一仕,但都秉持着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他们的故事虽未如班超、张衡等人那般波澜壮阔,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践行着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后世士人学习的典范。
《后汉书·苏竟杨厚列传》虽篇幅不长,却蕴含深意。它不仅记录了两位人物的生平事迹,更通过他们的言行,展现了东汉时期士人的道德追求与价值取向。读此传,不仅能了解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与文化精神。
作为国学经典的一部分,《后汉书》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它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也启迪着后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苏竟与杨厚的故事,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体现。在今天,我们重读这些经典,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