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作者在不同地点的观察视角和情感变化。
- 掌握文中描写自然景观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 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景物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分析语言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增强对祖国山河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在不同地点的观察顺序及情感变化。
掌握文中描写自然景观的语言特色。
- 难点:
理解作者在高原环境中所表现出的复杂心理状态。
领会文章中蕴含的哲理与人生感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了解长江吗?你知道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吗?
播放一段关于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引出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简介作者马丽华及其作品风格。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词语。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冰塔林”、“雪线”、“海拔”等。
3. 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去了哪些地方?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时间线索和空间转换。
(三)精读赏析(20分钟)
1. 第一部分:初到各拉丹东
- 朗读第1—3段,思考:作者刚到达时的感受是什么?
- 分析“我突然感到自己渺小”一句,体会作者面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小组讨论:为什么说“这里没有黄昏,只有白昼”?
2. 第二部分:深入高原
- 朗读第4—6段,找出描写冰塔林的句子。
- 品析“冰塔林像一座座水晶宫殿”,体会比喻的运用。
- 讨论:作者为何多次提到“风”?风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3. 第三部分:登顶感悟
- 朗读第7—9段,关注作者的心理变化。
- 引导学生体会“我终于站在了长江源头”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 思考:作者在高原上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我们应如何对待自然?
2. 播放一段关于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短片,引发学生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布置小作文:以“我眼中的长江源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课堂总结(5分钟)
回顾课文内容,强调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赞美。
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自然资源。
四、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
3. 自选一段课文进行仿写,尝试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五、板书设计
```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马丽华
一、结构:时间+空间顺序
二、语言:比喻、拟人、细节描写
三、情感:敬畏自然、感悟生命
四、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增强了他们对自然的热爱与保护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多媒体资源,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