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说明文,作者是朱泳燚。文章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云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变化,既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也展示了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本文内容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实际,适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探究。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介绍的云的种类及其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 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说明效果的方法。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提升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 增强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掌握云的类型及其与天气的关系,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与语言特色。
- 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学会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如积云、层云、卷云等)、天气预报视频片段。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云的资料,思考“你有没有观察过天空中的云?”等问题。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感知
1. 情境导入(5分钟)
- 展示几组不同天气下的天空图片,提问:“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看出天气变化吗?”
- 引出课题:“古人通过观察云来判断天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晕”“崩塌”“绫纱”等。
3. 整体感知(10分钟)
- 提问: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是如何介绍云的?
-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第二课时:精读与品析
1. 深入分析(15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云的种类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 举例说明:如“卷云”常预示晴朗,“积雨云”则可能带来暴雨。
2. 语言赏析(10分钟)
- 选取文中精彩语句,如“像羽毛、像鱼鳞、像羊群”,引导学生感受比喻的生动性。
- 讨论:为什么作者要用这样的修辞手法?
3.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还能用哪些方式判断天气?”
-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自己观察天气的小技巧。
第三课时:总结与应用
1. 课堂小结(5分钟)
-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强调说明文的特点与写作方法。
- 总结: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天气变化,也能体会到科学的魅力。
2. 写作训练(15分钟)
- 布置小作文:“我眼中的天气变化”或“我学到了‘看云识天气’”。
- 要求:运用本课所学的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写出自己的观察与思考。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写作任务。
- 观察一天中的云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六、板书设计
```
看云识天气
一、云的种类及特点
1. 卷云——晴天
2. 积云——多云
3. 层云——阴天
4. 卷积云——晴转阴
5. 高积云——可能有雨
6. 积雨云——雷雨
二、说明方法
1. 举例子
2. 打比方
3. 列数字
三、语言特色
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在交流中提升能力。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后可在教学中进一步融入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