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复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 理解机械效率的基本概念,掌握其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之间的关系。
3. 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分析与应用。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知识点梳理:
1. 有用功(W有):在使用机械时,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必须做的功,即对物体直接做功的部分。
2. 总功(W总):人或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全部功,包括有用功和额外功。
3. 额外功(W额):由于摩擦、机械自身重量等因素而产生的无用功。
4. 机械效率(η):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公式为:
$$
\eta = \frac{W_{有}}{W_{总}} \times 100\%
$$
5.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 减少摩擦力;
- 减轻机械自重;
- 改进机械结构,使能量损失更小。
三、典型例题解析:
【例题1】
用滑轮组将一个质量为20kg的物体匀速提升5m,拉力做功为1200J,求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g取10N/kg)
解析:
- 物体所受重力:$ G = mg = 20 \times 10 = 200N $
- 有用功:$ W_{有} = Gh = 200 \times 5 = 1000J $
- 总功:已知为1200J
- 机械效率:
$$
\eta = \frac{1000}{1200} \times 100\% \approx 83.3\%
$$
【例题2】
某起重机吊起质量为500kg的物体,提升高度为10m,拉力为6000N,求该起重机的机械效率。(g取10N/kg)
解析:
- 物体所受重力:$ G = 500 \times 10 = 5000N $
- 有用功:$ W_{有} = Gh = 5000 \times 10 = 50000J $
- 总功:$ W_{总} = F \times h = 6000 \times 10 = 60000J $
- 机械效率:
$$
\eta = \frac{50000}{60000} \times 100\% \approx 83.3\%
$$
四、常见误区提醒:
1. 混淆有用功和总功:有用功是针对目标物体而言的,而总功是施加在外力上的功。
2. 忽略额外功的存在:任何机械都存在摩擦或能量损耗,因此总功一定大于有用功。
3. 误认为机械效率可以达到100%:理想状态下机械效率理论上可接近100%,但现实中不可能实现。
五、课堂练习:
1. 使用杠杆将一个重物从地面提到高处,若杠杆的机械效率为75%,则有用功是总功的多少?
2. 某人用50N的力将一个重100N的物体匀速拉上斜面,斜面长5m,高2m,求该斜面的机械效率。
3. 一台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5kW,输入功率为6kW,求其效率。
六、课后拓展:
思考题: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少见到效率为100%的机械?请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
七、总结:
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重要指标,理解其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优化设备、节约能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