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幽览胜渐入佳境(《观潮》教学片断及反思)】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观潮》这篇课文,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语言生动,意境深远。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和思维拓展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与文字的力量。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并未直接进入课文内容,而是先播放了一段关于钱塘江潮的视频片段,配合激昂的背景音乐,瞬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睁大眼睛,纷纷发出惊叹声,有的甚至忍不住站起来,仿佛已经置身于那浩荡的潮水之中。这一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的阅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在初读课文时,我鼓励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用笔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随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体会。一位学生说:“我觉得‘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句话特别有气势。”另一位则感叹:“‘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让我感觉真的听到了潮水的声音。”
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逐渐走进了文本,也开始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重点指导他们把握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成为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当学生一次次反复诵读,声音从低沉到激昂,从犹豫到自信,我看到了他们在语言中慢慢成长的过程。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时,部分学生仍停留在表层,未能深入理解“观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自然敬畏。这说明我在教学设计中还需更加注重文化背景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广阔的视野。
此外,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我也感到有些紧张。虽然学生参与积极,但个别环节的时间控制不够精准,导致最后的总结部分略显仓促。今后在备课时,应更加细致地规划每个教学步骤的时间,确保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总的来说,这次《观潮》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语文课堂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更应是情感的共鸣、思维的碰撞和文化的传承。只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才能让他们在语言的海洋中畅游,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每一次课堂的尝试,都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与坚守。愿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带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