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李大钊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品格。
2. 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手法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中蕴含的情感,感悟革命精神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大家还记得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时的重点:“今天我们将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李大钊的伟大精神的。”
(二)文本细读(15分钟)
1. 指导学生再次通读课文,找出描写李大钊言行的语句,并思考这些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例如:“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这句话体现了李大钊的坚定与担当。
2. 分组讨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分析李大钊的性格特点,如沉着冷静、忠于革命、无私无畏等。
(三)写作手法分析(10分钟)
1. 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使用的写作技巧,如对比、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
例如,作者将李大钊被捕前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他的英勇不屈;通过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 教师举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情感。
(四)情感升华(10分钟)
1. 结合课文内容,播放一段关于李大钊的纪录片片段或相关历史影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与人物的精神风貌。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再现,鼓励他们从“女儿”的视角出发,表达对父亲的理解与敬仰。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李大钊作为革命先驱的伟大精神,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写一篇短文,以“我眼中的李大钊”为题,谈谈你对他的认识与感受。
2. 课外阅读《李大钊传》,进一步了解这位革命先驱的生平事迹。
五、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沉着、坚定、忠诚、无私
写作手法:对比、细节描写、情感表达
精神内涵:革命信仰、家国情怀、牺牲精神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但在时间安排上还需进一步优化,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扎实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