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原文及翻译】《报任安书》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友人任安的一封信。这封信不仅是司马迁对自身遭遇的倾诉,更是他对人生、事业、理想和信念的深刻表达。文章情感真挚,语言沉郁悲壮,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一、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郁而无谁语。
仆窃不自料,先帝不以臣不肖,而使在执事之列。仆非敢以此为功也,其素志也。今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仆虽被刑戮,犹不失为君子,岂可与俗人同日而语哉!
仆闻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今虽欲自雕琢,然失其本心,已为刑余之人,岂可复望立言乎?昔者屈原放逐江南,作《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仆窃自比于屈原,然不能效其行。仆虽遭逢不幸,然未尝一日忘怀国家社稷。今虽困顿,犹愿为天下后世留一信史,使后人知吾心志。
仆之先人,世为史官,承袭旧业,不敢废坠。仆今虽受刑,然此身虽残,心未死也。愿以残躯,续成《太史公书》,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世之良知。
仆非敢求闻达于诸侯,但愿以一己之血泪,换千秋之正道。若夫今日之世,尚能容我,则当尽忠职守;若不容我,则甘愿埋骨于荒野,不与世俗争名利也。
少卿足下,仆之肺腑,尽在此书。愿君体察,勿以仆之遭遇而轻视其所志。惟愿天下后世,知仆之志,不负此生。
谨再拜。
二、白话翻译
太史公(司马迁)恭敬地向您致意:
我的朋友任安大人:从前您寄来一封信,教导我要谨慎待人,推荐贤才作为自己的职责。您的心意诚恳,似乎认为我不愿意听从您的劝告,反而听信了世俗之人的言论,其实我并不是这样的人。我虽然才能平庸,但也曾听说过前辈们的风范。只是我自己觉得身体残缺,处境污秽,一举一动都容易受到责备,想要有所作为反而会招来更多的损害,因此心中郁郁寡欢,无人可以倾诉。
我私下里并没有预料到,先帝竟然不嫌弃我能力不足,让我担任这个职位。我并不是以此为功绩,而是因为我一直怀有这个志向。如今世人皆污浊,唯我独清;众人都昏醉,唯我独醒,因此被放逐。即使遭受刑罚,我仍然不失为一个君子,怎么能与世俗之人相提并论呢?
我听说:人终究要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则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的追求不同。现在我想自我修养,但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心志,成了一个受过刑罚的人,哪里还能期望留下什么言论呢?从前屈原被放逐到江南,写下《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了《国语》;孙膑被砍去脚,却整理出《兵法》;吕不韦被贬到蜀地,流传下来《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多是贤人圣人因愤懑而创作的。
我私下里把自己比作屈原,但无法效仿他的行为。我虽然遭遇不幸,但从未有一天忘记国家和百姓。如今虽处困境,仍希望为后世留下一部真实的历史,让后人知道我的心志。
我的祖先世代担任史官,继承祖业,不敢废弃。我现在虽然受过刑罚,但身体虽残,心未死。我愿意用残存的身体,完成《太史公书》,以延续古代圣贤的学问,开启后世的智慧。
我不敢奢望得到诸侯的赏识,只愿用自己的血泪,换取千秋万代的正道。如果当今之世还能容纳我,我会尽忠职守;如果不能容纳我,我也甘愿埋骨荒野,不与世俗争夺名利。
我的朋友任安,我的内心全部写在这封信中。希望你能理解,不要因为我的遭遇而轻视我的志向。只愿后世之人知道我的志向,不辜负这一生。
恭敬地再次拜上。
三、结语
《报任安书》不仅是一封私人书信,更是一部充满哲理与情感的文学作品。它展现了司马迁在极端困境中的坚韧与忠诚,也表达了他对历史责任的执着追求。这篇文章激励着无数后人,在逆境中坚持信念,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