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举年十岁文言文翻译】《孔文举年十岁》是一篇记载古代少年才智的文言短文,出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的是东汉末年的孔融(字文举)在十岁时机智应对他人提问的故事。这篇文章虽短,却生动展现了孔融聪慧过人、善于应答的性格特点。
原文如下:
>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吏曰:“李府君无此亲。”文举曰:“昔先君孔子与君先人同师于仲尼,是以吾与君同宗。”吏不能诘。太中大夫陈韪后至,闻之,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惭。
翻译:
孔文举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担任司隶校尉。凡是拜访他的人,都是有才学、有名望的人,或者是他的亲戚,才能被通报进去。孔文举到了门口,对守门的官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官吏说:“李府君没有这样的亲戚。”孔文举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与您的祖先一起向仲尼学习,因此我和您是同宗。”官吏无法反驳。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这里,听说这件事后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有什么成就。”孔文举回答说:“我猜您小时候一定也很聪明。”陈韪听了非常惭愧。
解析:
这篇短文通过孔融的机智应对,表现出他在年幼时便具备出色的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他巧妙地利用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为自己争取进入李府的机会,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智慧。而他对陈韪的反讽,则更显其机敏与自信。
虽然文章简短,但内容深刻,不仅体现了孔融的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才学与出身的重视。同时,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的成就不能仅凭年少时的表现来判断,正如文中所言“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结语:
《孔文举年十岁》虽是一则小故事,但却寓意深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不仅是对孔融才智的赞美,更是对后人的一种启发: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拥有智慧与胆识,就能在关键时刻展现非凡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