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基本含义和句式特点。
- 学习作者通过简练语言表达情感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意境与情感。
- 结合背景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与创作意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作者在孤寂中坚守的精神境界,体会其超然物外的情怀。
-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与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独”“更定”等词的含义,体会作者在雪夜独往湖心亭的孤独与高洁。
- 难点:把握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所寄托的情感,理解“人”的存在与“景”的交融。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
-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注释材料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积累、初步理解)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段描绘西湖冬景的文字或图片引入课题,提问:“在寒冷的冬夜里,一个人独自前往湖心亭,你认为他是为了什么?”引发学生思考,引出张岱《湖心亭看雪》。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标记生字词。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 小组合作翻译段落,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环节:精读品析(20分钟)
1. 关键词分析
- “独”:强调作者的孤独与独立精神。
- “更定”:表明时间之晚,凸显环境之静。
- “雾凇沆砀”:描绘雪后湖面的朦胧景象,营造清冷氛围。
2. 语言品味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句子,如“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体会作者如何用极简语言传达宏大意境。
3. 情感体悟
- 讨论:作者为何选择在雪夜独自前往?他的“痴”表现在哪些地方?
- 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明末清初,家道中落),理解其“遗世独立”的情怀。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1. 比较阅读: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分析两篇写景散文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2. 情境创设:假如你是张岱,你会在湖心亭遇到谁?写一段短文,描述你的所见所感。
第五环节: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强调“看雪”不仅是观景,更是心灵的独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湖心亭”。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课文,并整理文言实词与虚词。
2. 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湖心亭”》,谈谈你对“独”与“静”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
一、内容梳理
- 独:孤独与独立
- 更定:深夜静谧
- 雾凇沆砀:雪景朦胧
二、语言特色
- 简洁传神
- 意境深远
三、情感内涵
- 孤独中的坚守
- 超然物外的情怀
四、拓展思考
- 对比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 情境写作:我心中的“湖心亭”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与情感体验,通过多角度的品读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但在课堂节奏上还需进一步优化,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