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小蝌蚪找妈妈》(幼儿园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的是大班语言活动《小蝌蚪找妈妈》的说课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材,是一篇富有童趣、情节生动的童话故事。通过这个活动,旨在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角色情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他们对动物世界的兴趣。
一、说教材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讲述了小蝌蚪在寻找自己妈妈的过程中,先后遇到鸭子、大白鹅、乌龟和青蛙等不同动物,最终在青蛙妈妈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故事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情节有趣,非常适合大班幼儿的理解与学习。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语言领域的发展要求,结合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
2. 能力目标: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片段,提高倾听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体会小蝌蚪寻找妈妈时的急切心情,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掌握主要角色及其特征。
- 难点:引导幼儿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自然现象,激发探索兴趣。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手段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幼儿进入角色。
- 启发式提问法: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幼儿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
- 游戏互动法:设计角色扮演、找朋友等小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小朋友,你们见过小蝌蚪吗?它们长什么样?它们的妈妈是谁呢?”接着播放一段关于小蝌蚪的动画视频,引发幼儿兴趣。
2. 讲述故事(10分钟)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配合图片或实物道具,帮助幼儿直观理解故事内容。
3. 讨论交流(8分钟)
提问引导:“小蝌蚪找了哪些动物?它们为什么不是它的妈妈?”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4. 角色扮演(10分钟)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分别扮演小蝌蚪、鸭子、大白鹅、乌龟和青蛙,通过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5. 总结延伸(7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故事内容,强调小蝌蚪找妈妈的坚持和勇气。同时拓展知识:介绍青蛙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六、说教学评价
在活动中,我注重观察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积极反馈,如表扬认真听讲的孩子、鼓励敢于表达的幼儿等。同时,通过提问、表演等形式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七、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为载体,融合了语言、科学和情感教育,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上就是我对于《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语言活动的说课内容,感谢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