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1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实验活动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其中,“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活动1的核心内容。通过这一实验,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还能深入认识氧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
1. 学习并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基本方法;
2. 理解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3. 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溶解性等;
4.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例如支持燃烧、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反应等。
二、实验原理
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在常温下不活泼,但在高温或有催化剂的情况下,可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实验室中常用的方法是利用高锰酸钾(KMnO₄)或过氧化氢(H₂O₂)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
- 高锰酸钾加热分解法:
$ 2\text{KMnO}_4 \xrightarrow{\Delta} \text{K}_2\text{MnO}_4 + \text{MnO}_2 + \text{O}_2\uparrow $
- 过氧化氢分解法(使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 2\text{H}_2\text{O}_2 \xrightarrow{\text{MnO}_2} 2\text{H}_2\text{O} + \text{O}_2\uparrow $
三、实验器材与药品
- 仪器: 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导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棉花
- 药品: 高锰酸钾、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蒸馏水
四、实验步骤
(一)氧气的制取
1. 装置连接: 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连接好导管和集气瓶。
2. 加入药品: 在试管中放入适量的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塞入一小团棉花。
3. 加热: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4. 收集气体: 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进行排水法收集氧气。
(二)氧气的性质实验
1. 观察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过观察集气瓶中的气体,确认其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
2. 验证氧气的支持燃烧性质: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是否复燃。
3. 探究氧气与物质的反应: 如将铁丝或木炭放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燃烧现象。
五、实验现象与结论
- 制取过程: 加热后,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说明氧气正在被释放。
- 燃烧实验: 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迅速复燃,证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 其他反应: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更旺盛,发出明亮白光,说明氧气能促进燃烧反应。
六、注意事项
1. 使用高锰酸钾时,应在试管口放棉花,防止粉末进入导管;
2. 加热时应先预热,再集中加热;
3. 收集氧气时,应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后再开始收集;
4. 实验结束后,应先撤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入试管。
七、实验反思与拓展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制取方法,还加深了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同时,也认识到实验操作中细节的重要性。建议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氧气在工业、医疗、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科学素养。
结语: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这一实验活动,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严谨的态度,勇于实践,不断发现化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