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慈母情深》课堂实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情感、理解内涵,是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一课,以其细腻的情感引导和扎实的教学设计,为师生呈现了一堂充满温度与深度的语文课。
本节课以梁晓声的散文《慈母情深》为教学内容,通过朗读、品读、感悟等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普通母亲的世界,体会母爱的深沉与伟大。王老师没有直接讲解文章结构或语言技巧,而是从“情感”出发,引导学生在文字中触摸到母亲的辛劳、坚韧与无私。
课堂伊始,王老师用一段深情的朗诵引入课文,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沉重的氛围。随着朗读的结束,他问学生:“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却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听出了母亲的疲惫”,有的说“感受到母亲的坚强”。这些回答虽然稚嫩,但正是他们对文本的真实反应。
接下来,王老师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聚焦于几个关键场景:母亲在工厂工作的情景、母亲掏钱给“我”买书时的动作描写、以及“我”看到母亲瘦弱身影后的心理变化。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品味,学生逐渐理解了作者笔下母亲的形象——她不是高大全式的英雄,而是一个平凡却伟大的女性。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他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联想,比如:“你有没有见过妈妈在忙碌中为你付出的瞬间?”这样的提问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让课堂充满了真实的情感交流。
此外,王老师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与反差的手法。例如,在分析母亲辛苦工作与“我”渴望读书之间的矛盾时,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母亲宁愿自己吃苦,也要支持‘我’读书?”这种层层递进的设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母爱背后的意义。
整堂课下来,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更在情感上受到了触动。他们开始懂得,母爱并不总是轰轰烈烈,它常常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需要用心去发现、去珍惜。
王崧舟老师的这节《慈母情深》,不仅仅是一次语文教学的展示,更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语文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传递与生命的唤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