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古诗《寻隐者不遇》的诗意,掌握诗句的基本含义和表达方式,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向往隐逸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 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 体会诗中“问”与“答”的对话形式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
- 理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传达的含蓄与深远意味。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体会诗人对隐者的敬仰之情。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古诗朗诵音频、相关图片)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贾岛及诗的背景
- 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山里?有没有见过隐士?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寻找隐士却未能见面的古诗——《寻隐者不遇》。”
2. 初读感知(8分钟)
-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 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听懂了什么?
3. 精读理解(15分钟)
- 分句讲解: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 诗人来到松树下,向童子打听隐士的下落,童子说师父去采药了。
-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童子回答,隐士就在山中,但因为云雾缭绕,不知道具体在哪儿。
- 引导学生思考:
- 诗人为什么要去找隐士?
- 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 为什么最后没有见到隐士?这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4. 情境体验(10分钟)
-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站在山中,看到云雾缭绕,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语言描述自己心中的“隐者”形象。
5. 拓展延伸(7分钟)
- 教师介绍贾岛的生平,说明他为何喜欢写这类题材。
- 比较其他描写隐士的古诗,如《终南别业》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6. 总结升华(5分钟)
- 回顾本节课内容,强调诗中的“问”与“答”结构,以及其传达的含蓄美感。
- 教师总结: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隐士,但通过简短的对话,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7.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并默写《寻隐者不遇》。
- 写一段话,描述你心中理想的“隐居之地”。
六、板书设计:
```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意:寻找隐士未果,表达敬仰与无奈。
情感:含蓄、深远、宁静。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理解诗意方面,学生表现积极,但在体会情感深度上仍需进一步引导。今后可加强朗读训练和情感体验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