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是一种由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规范临床诊断与治疗流程,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2018年版的肺栓塞诊疗指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本文将对这一指南的核心内容进行简要解读,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一、风险评估与分层
指南强调了对肺栓塞患者的个体化评估,尤其是通过简化版Wells评分、Geneva评分等工具进行初步风险判断。同时,提出了基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的综合分层方法,以便更准确地识别高危、中危和低危患者。
对于高危患者,建议立即启动溶栓治疗;中危患者则需密切监测并考虑是否需要抗凝或溶栓;而低危患者可采取门诊管理,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二、影像学检查的优化
在诊断方面,指南推荐使用CT肺动脉造影(CTPA)作为一线检查手段,因其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无法接受CTPA的患者,如肾功能不全或对造影剂过敏者,超声心动图和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补充手段。
此外,指南还提到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孕妇或儿童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式。
三、抗凝治疗策略
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措施。2018指南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应用范围,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在大多数患者中可替代传统的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并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与依从性。
对于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指南建议采用个体化抗凝方案,必要时可结合短期肝素治疗,以降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四、长期管理与随访
指南指出,肺栓塞患者即使经过急性期治疗,仍存在复发风险,因此需要长期抗凝治疗。具体疗程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危险因素决定,通常建议至少3-6个月,部分高危患者可能需要延长至12个月甚至更久。
同时,鼓励患者定期随访,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五、特殊人群的处理
针对妊娠期、术后、肿瘤患者等特殊人群,指南提供了相应的诊疗建议。例如,妊娠期患者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避免使用华法林;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肿瘤患者因血栓风险较高,需加强监测与干预。
结语
2018年肺栓塞诊疗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科学、系统的诊疗依据。通过对风险分层、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及长期管理等方面的细化,有助于提升肺栓塞的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未来,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相关指南也将持续更新,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