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上》。这篇文章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核心观点,表达了儒家关于人生价值与道德选择的重要理念。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翻译对照: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虽然是我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所以不会为了生存而随便去做不正当的事。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因此有些灾祸也不会逃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如人们最想要的是生命,那么凡是能够保命的方法,都会去使用。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人们最害怕的是死亡,那么凡是能够避免灾难的方式,都会去做。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但是,有时即使可以活下去,也不一定选择活;有时虽然可以避开灾祸,也不一定去做。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所以,有些人追求的比生命更重要,有些人憎恶的比死亡更可怕。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才有这种心,普通人也有,只是贤德的人不会失去它。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盅汤,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的行人也不会接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如果用脚踢着给乞丐吃,连乞丐都不屑一顾。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但是一旦有丰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富贵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是为了房屋的华美、妻妾的侍奉,还是为了让认识的穷人感激我?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房屋的华丽而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愿死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帮助那些贫穷的人而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是失去了人的本心。
总结:
《鱼我所欲也》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揭示了人性中对生命与道义的选择。孟子强调,真正的仁义之道不是一味求生,而是要在关键时刻坚守内心的良知与正义。文章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对后世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篇古文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有价值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