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课文,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
- 深入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 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分析文本。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
-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大意,把握作者情感脉络;熟读成诵,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及作者心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相关图片及其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提问:“大家知道苏轼吗?他是一位怎样的人物?”接着引入本节课主题——《记承天寺夜游》,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不熟悉的字词;
2. 教师示范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 学生齐声朗读,熟悉文章节奏。
(三)精读品味
1. 分析结构层次:明确文章由叙事、写景、抒情三部分组成;
2. 探讨写作手法:如动静结合、“以乐衬哀”等技巧的应用;
3. 感悟思想情感: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个人遭遇,思考苏轼为何会有如此感慨。
(四)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让你选择一个地方进行一次‘夜游’,你会去哪里?为什么?”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发表见解,并尝试仿照本文格式写下一段短文。
(五)总结回顾
请几位同学分享本节课收获,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布置作业:将今天所学内容整理到笔记本上,下节课交流。
四、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写景→抒情
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操作,效果良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仍存在一定障碍,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个体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